您是否经常低头刷手机、看电脑?是否曾感觉后脑勺被闪电击中般刺痛?这可能不是普通的颈椎病,而是枕大神经在发出“求救信号”!
在现代生活中,低头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姿势——无论是站着刷手机,坐着办公,还是休息时看视频,甚至有人睡觉时都不自觉地低着头。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,正在悄悄压迫我们后颈的一条重要神经,久而久之引发炎症,而后枕部疼痛就是它最典型的“抗议”。
后枕部疼痛真相 枕大神经被“卡住”了
枕大神经作为第二颈神经的分支,隐匿于人体第一与第二颈椎之间,是一条专门负责传导枕部和颈部皮肤感觉的“信使”。低头时,后颈部肌肉持续处于拉伸状态,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劳损、痉挛甚至炎症,导致局部血管神经粘连受压,而枕大神经往往是最常见的“受害者”。
“用手触摸脖筋和耳后之间的凹陷处—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池穴,轻轻按压会有酸胀感,这里正是枕大神经分布的关键区域。”威海市中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岳彩艳解释道,“这个特殊的解剖位置,使枕大神经极易受到卡压和损伤。”
岳彩艳进一步介绍,从中医角度看,枕大神经痛属于“枕后痛”范畴,主要病机是气血瘀滞、寒湿阻滞导致的经络不通,不通则痛。
与常见的颈椎病酸痛不同,枕大神经痛有着鲜明的特点——突发性的后脑勺疼痛,单侧多见,可放射到头顶、前额,时轻时重,常伴有头皮感觉异常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、恶心等伴随症状。
绿色止痛 针灸为受压神经“松绑”
30多岁的王先生(化姓)就曾深受其苦。“那天工作特别累,回家直接在沙发上睡着了,醒来时从脖子一直疼到额头,头晕、恶心得走不了路。”回忆起发病时的情形,他仍心有余悸。一度怀疑自己患上重病的他,辗转多家医院完成头颅CT、磁共振检查后,最终在威海市中医院疼痛科找到了症结——长期低头引发的“枕大神经痛”。
原来,王先生工作需要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,回家后又习惯躺在沙发上枕着扶手休息。岳彩艳在查体时发现,他右侧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压痛明显。“持续的不良姿势加重了颈椎负担,最终导致枕大神经受压。”岳彩艳说,“患者从颈枕部到额头的放射痛,正好沿着胆经循行区域分布。”
根据中医理论,太阳经循行于项背,少阳经布于枕后及头侧,因此“枕后痛”主要责之于太阳、少阳二经。针对这一病机,岳彩艳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针刺,配合热敏灸治疗,以达到疏通经络、祛风散寒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令人欣喜的是,治疗一次后王先生疼痛、头晕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,经过几天系统治疗,他的症状基本消失。
“其实,定位准确的神经阻滞治疗是见效最快的治疗方法。”岳彩艳坦言,但考虑到注射部位邻近大脑,许多患者心存顾虑,更愿意选择相对温和的针灸疗法。
相比神经阻滞或口服止痛药,针灸治疗既能精准放松卡压神经的肌肉筋膜,改善局部循环,消除炎症;又能激发身体自愈潜能,调节神经传导,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。这种绿色疗法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,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。
岳彩艳提醒,预防枕大神经痛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:避免长时间低头,定时活动颈部,适当自我按摩都有帮助。如果出现颈枕部疼痛,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,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,别让“小疼痛”演变成“大麻烦”。(来源:威海市中医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