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骨质疏松」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,但还是有非常多盲区。比如很多朋友会问,骨质疏松是不是就是缺钙?除了补钙,还能做点啥?当然,更多人是要么意识不到,要么觉得不用管。
骨创外科战民庆主任介绍,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,骨质疏松已然成为对中老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病,且存在诊断率低、治疗率低、长期药物治疗依从性低的三低问题。与很多人认为的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化的自然现象不同,这其实是一种可诊断、可治疗的疾病。即使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,在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健康管理后,也是可以得到治疗并降低骨折发生率的。
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、骨组织微结构破坏、骨脆性增加、骨折风险升高为特征的骨代谢失衡的全身性骨病。由于早期缺乏明显症状,往往在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。
骨质疏松,不仅仅是缺钙那么简单!
大众对骨质疏松的了解,几乎只停留在“补钙”,最多也就是“钙+D”的层面上,我们通常讲“预防重于治疗、先于治疗”,而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可以倒推至30岁,甚至更早。因为人体骨量、骨密度的巅峰即在30岁左右,而社会现状是,40岁的人大多不会主动去预防。
骨骼如同“银行”,年轻时通过成骨细胞不断“存款”(骨形成),而破骨细胞则负责“取款”(骨吸收)。35岁后,骨吸收逐渐超过骨形成,骨量开始“缩水”。当骨密度(T值≤-2.5)严重降低、骨小梁如枯树枝般脆弱时,一个喷嚏或弯腰都可能引发骨折!
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,常见于椎体、髋部等部位,其中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。因此,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。
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
一级预防
从年轻时做起,多摄入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。35岁前向“骨骼银行”存入的微量元素越多,未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就越小,发生的年龄就越晚。
二级预防
绝经期后的女性,应每年体检评估骨密度,早期发现并尽早采取积极措施,减缓骨量丢失速度。
三级预防
已发生骨质疏松的人群,加强防摔、防碰的预防措施,面对骨折积极康复。
综上所述,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,一方面越早越好,越早越受益;另一方面如果年轻时没有骨骼健康管理意识,也不要破罐子破摔,永远都是“亡羊补牢、为时不晚”,每一个阶段的预防措施都是有意义的。
专家建议,女性在50岁之后应当进行常规骨质疏松症筛查,男性则应在65岁之后进行筛查,也可根据骨质疏松风险测试题等方法自行筛查。 (来源:威海卫人民医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