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威”你辟谣】 中伏湿热正盛,中医教你科学养生

2025-08-04 编辑: 王昕

俗话说“热在三伏

中伏作为三伏天的核心时段

不仅是全年气温最高的阶段

也是湿气最为旺盛的时期

老话讲 “夏养三伏,秋冬无病”

夏季三伏养生尤为关键

    为什么中伏要特别注意

    中医讲 “天人相应”,中伏是天气 “湿热交加” 的极致。此时人体毛孔张开,阳气浮于体表,内里则易空虚;加之雨水丰沛、湿气重,湿邪很容易趁虚而入,出现“暑湿伤脾”,比如食欲不振、乏力、舌苔厚腻——这些都是身体在提醒你 “该调理了”。

    中伏怎么吃

    记住三个字:清淡温。

    关键要 “三不贪”:不贪凉、不贪甜、不贪腻。

    夏天很多人没胃口,总想吃点冰西瓜、冰饮料,其实这类寒凉食物最伤脾胃。

    推荐几样适合中伏的食材:

    绿豆:取一把绿豆搭配一把大米煮成绿豆粥,既能清解暑热,又不会因苦寒损伤脾胃,作为早餐尤为适宜。

    冬瓜:堪称夏天的 “天然利尿剂”,与排骨、玉米同煮成汤,既能清热又能补水,一举两得。

    生姜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中伏可每天早上取2-3 片生姜,搭配3颗红枣煮10分钟,饮用生姜红枣茶能暖胃散寒,助力身体排出湿气。

    此外还需注意,中伏不宜盲目 “进补”。有人认为天热消耗大,想炖人参、黄芪等滋补,实则此时阳气浮于体表,进补过急易上火。不妨选用山药、莲子、芡实等 “平补” 食材,无论是炖粥还是煮汤都很适宜。

    中伏怎么喝

    喝 “对” 水比 “多” 喝水更重要。

    别喝冰水:从户外大汗淋漓回来,一杯冰水猛灌下肚看似畅快,实则会导致血管突然收缩,还会刺激脾胃,轻则引发腹泻,重则可能出现胸闷。建议喝30℃左右的温水,慢慢饮用,一次不超过 200毫升。

    可以喝 “养生水”:取陈皮、茯苓、炒白扁豆,各取约5克煮15分钟,代茶饮用,健脾祛湿功效显著。

    出汗多可适当加些盐:若白天在户外工作、运动,出汗较多,可在水中加少许盐——约500毫升水中加小半勺盐,补充流失的盐分,但需注意清淡为主,不宜多加。

    少喝甜饮料:可乐、奶茶等高糖饮品,喝多了会加重体内湿气,还容易使人食欲不振。不妨自己泡些柠檬蜂蜜水,清爽又健康,注意不要用开水冲蜂蜜。

    中伏怎么动

    避开烈日,“轻运动” 更养生。

    中伏天热,运动千万别逞强。不少人觉得 “夏练三伏” 非要顶着大太阳练,这其实是误区!中医讲 “暑邪伤人”—— 烈日下运动易中暑,还会耗伤阳气。

    选对时间:三伏天的黄金运动时段为早上7点前、傍晚6点后,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。

    选对项目:避免剧烈运动,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温和的瑜伽,或是在家做拉伸,这类能让人微微出汗的运动最为适宜。强度不宜过大,时长也不宜过久。

    运动后别贪凉:出汗后不宜立即吹空调、冲冷水澡,可先在阴凉处休息10分钟,用干毛巾擦汗,喝杯温水,等身体稍降温后再洗澡,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。

    三伏贴

    三伏贴并非 “万能贴”,需辨证使用。适不适合贴、该贴哪些穴位,都需咨询专业中医师。

    它最适合 “虚寒体质” 者——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平时怕冷、手脚冰凉,一到冬天就易感冒、咳嗽,或患有慢性鼻炎、哮喘,且遇冷症状加重。这类人群贴三伏贴,能借助夏季阳气,将体内寒气 “逼” 出,实现 “冬病夏治” 的功效。

    此外,孕妇、皮肤易过敏者,也需提前咨询医生。

    贴敷期间需注意:贴敷后不宜立即吹空调、吃冷饮;当天不宜洗澡(若出汗较多,用温水擦身即可)。此外,若皮肤发红、略有瘙痒,属于正常反应;但若出现水泡、疼痛,需及时取下,切勿硬扛。

    温馨提示

    中医养生的核心是 “顺应天时”,中伏养生亦需遵循这一原则。中伏睡眠忌贪凉,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℃,最好盖薄被护住腹部与肩颈;中午可小憩15-20分钟,既能补充精力,又可避免因睡眠时间过长导致下午疲乏。做好生活细节,便能安然舒适地度过这最热的三伏天,为秋冬的健康打好基础。(来源:威海市妇幼保健院订阅号)